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杂技  > 详细页面

满族珍珠球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1月30日 阅读量:

  珍珠球竞技运动产生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劳动中,又被称作“踢核”、“采核”、“扔核”,满语称之为“尼楚赫(nicuhe)”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珍珠球”竞技运动将体育运动的俊美与生活劳作的优美巧妙融合,被誉为“民族体育之珠”。

  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民世代以渔猎为生,自古便有采集珍珠的生产活动。满族青少年在劳动之余,为了欢庆丰收,经常举办以模拟采珍珠的劳动过程为内容的游戏活动,珍珠球正是由此发展而来。早期珍珠球比赛场地分为水区、蛤蚌区、威呼(满语中“船”的意思)区3个区域,双方选手为“采珠人”。水区处于场地的中央部分,“采珠人”在水区争夺“珍珠”,突破在蛤蚌区用球拍拦截的对方选手,传给威呼区的队友,威呼区的选手要用网兜接住队友传过来的“珍珠”才能得分。游戏最初在河里进行,后转移到陆上。1644年随着清军入关又被带到了京城。

  现在的珍珠球竞技运动保留了其传统特点,又在器材和竞赛规则上与现代体育特征相结合。在游戏阶段,珍珠球用布球、猪膀胱、筐等表示,现在珍珠球的外壳用皮革、橡胶制成,内装有球胆,表面为珍珠白色。球拍由树脂材料制作而成,为蛤蚌壳形状。抄网兜用细绳或尼龙绳制成,兜口为圆形。比赛双方各为7人,球场分为5区,水区(海蓝色)各有4名队员,称为采珠手;限制区(红色),封锁区(黄色)2人,手持球拍,称蛤蚌手;隔离区(红色),得分区(黄色)1人,手持抄网,称得分手。采珠手负责进攻或防守,向得分区投射“珍珠球”,蛤蚌手用球拍拦截对方向得分区投射的珍珠,得分手要用抄网在得分区内部自由地接“珍珠球”。比赛规则简单,但是集体性、对抗性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珍珠球竞技运动最初主要在吉林松花江边的乌拉街地区和伊通满族自治县内举行,被誉为东北满族 “老家”的民族游戏。这两个地区有许多家族是当年为朝廷采捕“东珠”的“珠轩达”的后人,如乌拉街的张氏家族、石氏家族、 赵氏家族、关氏家族等。较为著名的传承人有关常富、郎国兴等。

  珍珠球竞技运动于1994年被列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全国唯一专为珍珠球设计和建造的体育馆坐落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随着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地区的大中院校,珍珠球也被引入到学校的专业或选修课程,首都体育大学更有了近20年开展珍珠球运动的历史。满族珍珠球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Ⅵ-38

类别:传统体育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吉林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