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鲁王》是一部长篇的苗族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贵州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创作年代与《诗经》处于同一个时代。它多数时候只用于丧葬仪式中对亡灵唱诵。数千年来,《亚鲁王》一直在民间流传,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理。2009年,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对《亚鲁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国民协专门立项派出专家调查组深入贵州采集信息,《亚鲁王》才得以横空出世。
亚鲁王”与“杨鲁”“牙鲁”是同一个人,“亚”“杨”“牙”都不是姓氏,而是祖先的意思。2009年在贵州紫云县发现的《亚鲁王》英雄史诗有26000行,是极为完整的传唱。《亚鲁王》描述到,苗族部落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曾经生活在东方,在部族战争中,亚鲁王带领苗人进行了悲壮惨烈的征战,失败后又艰难迁徙到贵州高原。史诗对亚鲁王之前的17代王,每一代都作了简略的、约300行的描述,史诗着力描述的是两次大的战役。
亚鲁王是这支苗族的第十八代王,是一个具有神性的苗人首领。他从小以商人身份被派到其他部落去接受一个苗王所应当具备的各种技艺、文化,逐渐成长为一个精通巫术及其所蕴含的天文地理、冶炼等知识的奇人。在生活上,他享有普通苗人不可能享有的王族待遇,他有7个妻子和几十个儿子。而其中的14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骁勇并与他一样毕生征战。这种描述,是历史上没有文字的苗人对自己历史最忠实的记录。史诗涉及到400余个古苗语地名,20余个古战场。这是最珍贵的、活在苗人心中的历史。它保留了大量的在如今苗语中已经消失的古词古语。
像亚鲁王这样具有王族血统、气质与能耐的英雄,在与部族、异族的血战中,以超人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胜利,但亚鲁王也没能摆脱他的先辈“开创——战争——失败——迁徙”的悲壮命运。他们初到贵州时,曾经聚居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贵阳、安顺等地,但战败后只有率领属下迁往贵州麻山这样耕地极为稀少、水源缺乏的石山区,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过程。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有26000余行,涉及古代人物10000余人,400余个古苗语地名,30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多名歌师中。这是一部历经千年隐忍、苦难迁徙、血腥征战的英雄史诗,广泛流传并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苗族语言优美,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的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的用道白形式问答,诗歌采用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以散文诗为主,歌唱的曲调低沉悲凉。具有神性的亚鲁王聪慧狡黠,英勇无畏,是苗族人心目中的英雄。史诗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结构流畅大气,程式规范庄重,节奏张弛分明,远古气息浓烈,历史信息密集,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更显示出它的神秘和价值。
资料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