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服饰  > 详细页面

濒临灭失的瑶族蓝靛膏生产工艺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廖俊清(瑶族) 2019年04月10日 阅读量:

  蓝靛瑶是因打蓝靛而得名,打蓝靛是生产蓝靛膏的过程。瑶族种植马蓝草打蓝靛和使用蓝靛印染,形成了独特的蓝靛文化。

  据仍在世的一些老人回忆,瑶族制蓝靛膏最盛行的时期是1953年至1957年期间,因为这一时期,新中国刚诞生不久,人民都欢欣鼓舞,安居乐业。而当时壮、汉、苗等民族仍穿着自织的土布衣,需要很多蓝靛膏染布,瑶族就怀着欢乐振奋之情,奋发地大量种植马蓝草沤制蓝靛膏。但到“农业学大寨”的公社时期,打蓝靛被迫停止了,“吃大锅饭”需要每天挣工分,不允许也不可能再打蓝靛。公社结束之后,瑶民又开始打蓝靛了。马蓝草是制作蓝靛膏的原材料。马蓝草分为大马蓝和小马蓝,大马蓝种一次可采割三至四年,小马蓝需一年一种,肥力很好的黑沙土才能连割两年。但大马蓝出的蓝靛品质不比小马蓝出的蓝靛好,染布不易上色且容易脱色,色泽也不够亮丽。所以蓝靛瑶民都种植小马蓝草,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马蓝草是多年生爵床科草本植物,适宜在沟边的沙化黑土地上种植。小满前后几天人们开始种植,不用淋水不用施肥,全靠大自然恩赐生长,四至五个月长得和人一般高,就可以采割了,一年采割一次,土地肥沃的继续护理,第二年又可采割,第三年需要新种了。

  马蓝花

  打蓝靛需要石灰与马蓝草发生反应才能结成蓝靛晶质。所以,打蓝靛前烧石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结出好的蓝靛晶质需要用当年烧制的新鲜熟石灰,这是蓝靛品质好的关键。瑶民在农历七月十四之前就去拉石灰石,以前他们用马和骡去驮,驮到村外两三公里的石灰窑里烧,三四家人共用一个石灰窑。石灰窑大都挖在路边,有的挖在路坎上,有的挖在路坎下,规模不一,大小不等,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选址要临水,便于取水灭火和生活。烧石灰的时段,各处冒出一柱柱灰白的炊烟,袅袅升上蓝天。两天两夜之后,石灰窑上的火烟由灰蓝变清白,石灰石烧熟了。

  蓝靛瑶打蓝靛的方法是,把马蓝草放入大发酵池,加入适量的清水。沤泡发酵数日,捞去残渣,投入新鲜熟石灰中和反应,充分搅拌,沉淀去废水,就得蓝靛膏。先在坡地开挖出一个平台,面积大小不定,便于操作和堆放物品,在平台近外平坦的地方开挖直径3米至4米、深1.5米的圆柱体发酵池,发酵池前开个长方形的闸门,闸门内开上下两口平排的开关孔(上开关孔用于排废水,下开关孔用于放开蓝靛膏晶质水),底部先用木将粘上夯实,再抹上2层的石灰、黄泥、粉砂三合土浆10厘米,24小时后,泥浆出现小龟裂时,用木槌全面连续拍打数日,之后,每日早晚观察一次,发现有细小龟裂即沿裂缝处拍打。数日后没有发现有裂缝,在外层再涂上一层白石灰,石灰层干了之后就放清水入池养生5~7天,没有渗漏现象就可以用来打蓝靛了。一个发酵池配有2~3个滤靛池,也就是几户人家轮流用发酵池。滤靛池用来沉淀蓝靛膏。挖成长方形,一般长1.5米,宽1米,深1.5米,在池前开一个滤废水的闸门,闸门内纵向开一排小孔,有5至6个,用于从上至下排滤废水。

  沤泡发酵的时间选择在农历的大暑至处暑之间。这时马蓝草已经拔节长高到极限,枝叶茂密,色泽深,浸出蓝靛产量高,同时,这个时候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最利于马蓝叶发酵,产出蓝靛质量好。每池进料600斤左右,均匀放于池内,上面薄盖旧渣,然后用竹筒引清冽的山水入池,淹过料面15厘米。沤泡的时间一般为3~4天,但遇高温或其他原因导致马蓝草分解得很快时,可视情况缩短沤泡的时间。沤泡时,每日用木耙将马蓝草上下翻动一次,以利全部分解。

  摊放马蓝草

  马兰草经沤泡发酵,分解出绿色溶液,要把绿色溶液变成蓝浆成品,采用加入新鲜熟石灰的方法来实现。所用的熟石灰要求纯度较高,一般不含沙及泥土。根据发酵池大小和马蓝草多少放入30~50斤熟石灰。用绳子吊有石灰的箩筐放入池水中,一个小时后开始出马蓝渣。用木耙从池内将马蓝渣捞上平台,水、渣子出池三分之二时,用竹木棒搅动箩筐内的石灰,待石灰粉溶于水里,将石灰渣倒掉。

  接着由观察色和口感来实现酸碱度的测试。所谓观察色就是在搅拌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池内泡沫色的变化,开始搅拌时冒出一团团的白泡沫,蓝靛水和石灰水混为一体变成灰红色,又转为蓝黑色,灰泡沫变为灰黑色泡沫,继而转化成鳞片状的泡沫,就停止搅动。如果泡沫色由绿色变为淡黄色,说明石灰用量已适度。为稳重起见,还须经口尝味道加以验证。其方法是手指蘸溶液入口品味,感到碱苦后带甜的,是适度用石灰,无甜味的是碱性大,必须用清水冲淡碱度。

  打蓝靛

  搅拌方法极为讲究。投放石灰后,要充分搅拌,令中和反应和氧化完全彻底,以得到最好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由人使用木柁完成。木柁结构由木柄和柁头组成,木柄直径3厘米,柄长3~4米,柁头用坚硬的圆木镂成斗状底,内径约15厘米,高约15~18厘米,上了柁头,木柁的重心在前端,此物结构简单,制作粗陋,但却很科学。它既是搅动溶液的搅拌器,又是一个使池底注入更多空气的充气器。使用时斗口往水中使劲插去,其前方产生强大的定向力将空气压入溶液中,使劲抽回时又产生一股很大的吸力把池底的溶液吸上池面,使池内溶液四处翻涌产生大量的泡沫。搅拌方法极为讲究,以“三斜三直”法搅拌,所谓“三斜三直”就是搅拌时先斜插入水中搅拌三次,再直插三次,按此顺序,循环不乱。一小时后,手捧溶液察看,如果已有蓝靛成线状沉淀于手上,可以停止搅拌工作。

  搅拌结束,经4小时静置,蓝靛沉淀于池底,打开闸门上面的排水孔放出废水。之后,打开排蓝靛聚孔,蓝靛沿着导管经过滤进入虑靛池,继续分离水分,每24小时打开小孔排出上层废水,6天左右废水基本排完,就可以得到蓝靛膏成品。

  蓝靛膏

  蓝靛瑶将蓝靛膏拿到集市出售,收入曾经是蓝靛瑶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除了出售又留部分蓝靛膏印染棉布,裁缝制衣。虽然现在只有少部分瑶民打蓝靛,这项民族传统工艺濒临灭失的境地,但蓝靛膏生产技术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曾经记录和正在纪实蓝靛瑶族生之艰辛与活之希望,值得也应该研究和传承。

  

  资料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