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教育发展  > 详细页面

民族院校巡游:广西民族大学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梁丹 2018年06月20日 阅读量: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XUN)

  创办时间:1952年3月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民族(综合)

  属性: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省部共建大学、省属重点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学校代码:10608

  知名校友:蒋耀平、黄道伟、蓝天立、罗黎明等

  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二、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校长谢尚果教授。

  学校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500亩,校园建筑面积68520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908.06万元,图书馆藏书170.25万册,中文、外文电子期刊60352种,中文、外文现刊821种,电子图书584.29万册。现有26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924人,其中研究生1625人,本科生16545人,专科生798人,预科生328人,留学生62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0%,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3个民族。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近23万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百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二十名,地厅级领导干部两百多名,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领导近百名,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担任广西各地、特别是艰苦落后贫困地区的市、县、乡镇领导干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西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地。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性大学发展战略。与19个国家、地区的14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是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执行学校、“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培训和选拔院校;泰国教育部在学校建立了泰语水平测试点。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55万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首相洪森,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及国会主席巴妮·雅陶都,缅甸副总统赛茂康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校参观访问。

  近年来,学校先后或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广西民族大学砥砺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凝炼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按照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而奋斗。

  三、历史沿革

  1952年3月,学校创立,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升格为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1960年,广西教师进修学院并入广西民族学院。

  1962年,南宁师范专科学校(部分)并入广西民族学院。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四、学术研究

  1、研究机构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拥有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东盟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基地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不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广西高校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研究所、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科技史研究室、民族研究中心、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基地、壮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基地

  2、研究成果

  截至2015年5月,学校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30项,省部级课题354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1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89项。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8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03项,铜鼓奖5项,其他荣誉3项)。

  自然科学方面:省部级奖励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3、学术资源

  (1)学术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2)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50万多册,电子图书68万种,全文电子期刊近5万种,形成了涵盖文理各学科,同时又以民族学、广西少数民族文献、地方文献、外国语非通用语资料为特色的能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藏书体系。

  已建立起约100万册的书刊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建有东盟文献、壮侗语族文献、壮学文献、亚非语言文献全文资源库以及教学主干课程参考书、学位论文、中学语文教学法等多种特色馆藏数据库。已与国内20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图书馆积极参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活动。

  五、文化传统

  1、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主要包括学校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使用字母“M”(代表“民”)和“Z”(代表“族”)构成升腾的火焰,红、蓝、绿三层火焰分别象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下方有“1952”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三条“Z”形火焰与“1952”结合起来,象征着广西民族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从1952年学校创办之初,就承前启后,众志成城,追求不止,推动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浅绿的底色,象征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外环上方“广西民族大学”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下方是“广西民族大学”的英文大写。

  学校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

  2、精神文化

  (1)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校训碑

  “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的是做学问之道。

  “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广西民族大学追求“和而不同”,既要求学校内部体系包括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文化系统、学术系统的和而不同,又要求学科间的和而不同,学术观点的和而不同,高校间的和而不同,乃至人际间、国家间、天人间的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2)校歌

  《理想放飞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相会相思湖

  兄弟民族情同手足

  师恩如海胜似父母 师恩如海胜似父母

  沐浴明媚阳光

  滋润春天雨露

  激情岁月 青春常驻

  深情拥抱(呢罗) 拥抱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欢聚相思湖 湖水荡漾激扬情愫

  心潮澎湃勇担重负 心潮澎湃勇担重负

  攀登科学高峰 紧跟时代脚步 坚定信念 不畏艰苦

  理想放飞(呢罗) 放飞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罗 塞罗 塞罗 理想放飞(呢罗)放飞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罗 塞罗 塞罗 理想放飞(呢罗)放飞相思湖!

  放飞相思湖!

(统计数据截止到2018年5月)

参考资料:广西民族大学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