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本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辉煌的维吾尔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开拓祖国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古籍的形成经历了从口述到刻画、再到书面的发展过程,维吾尔族也不例外。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维吾尔族5世纪开始用符号刻写记录重要事情。6世纪开始就普遍使用突厥文。维吾尔族不仅在突厥语民族中较早使用文字的民族,而且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是较早使用文字的民族。维吾尔族使用的文字,随着本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所处环境发生过多次变化。维吾尔族在历史上先后使用突厥文、回鹘文、婆罗米文、叙利亚文、粟特文、吐火罗文、摩尼文、梵文、汉文、吐蕃文、西夏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乌尔都文、哈卡尼亚文、察合台维吾尔文等10余种文字为我们留下了珍贵而丰富多彩的古籍文献。
维吾尔族的古籍文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古籍约四万册/件。除了我国藏有大量的古籍外,有相当数量的维吾尔文古籍分别收藏在中亚国家、土耳其、德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
维吾尔族的古籍根据文字的广泛使用和所产生的古籍文献量情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突厥文时期(6-10世纪),回鹘文时期(9-15世纪)和阿拉伯字母式维吾尔文时期(10-20世纪初)。按其时代可分为古代维吾尔文古籍时期(6-15世纪)和中近代维吾尔文古籍时期(10-20世纪初)。
维吾尔族古籍具有文种多、内容涉及面广、种类齐全、内含丰富、地域性强、分布广泛、跨境收藏等特点。
因维吾尔文古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把它纳入国际突厥学,敦煌吐鲁番学的范畴来研究。
现存的维吾尔文古籍包括书籍类、铭刻类、文书档案类、口碑类四种类型。
中国民族图书馆近年来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字民间古籍的抢救性征集保护工作,从2008年起先后派人三次赴新疆征集到民间散藏的维吾尔文古籍近300册(件),极大的丰富了民族特色馆藏,为维吾尔族古籍的抢救性保护做出了贡献。
中国民族图书馆现藏有维吾尔文古籍近300余册/件。其中,书籍类古籍193册,各种契约97件。按照版本,有抄本、石印本和铅印本古籍。按照文种分类,有察合台维吾尔文、波斯文、阿拉伯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籍。
历史上,维吾尔族主要使用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式维吾尔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而一部分文人从11世纪至19世纪除了主要使用阿拉伯字母式维吾尔文外(含察合台维吾尔文),还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创作众多文献。如11世纪问世的语言学名著《突厥语大词典》用阿拉伯语撰写的,16世纪问世的重要历史著作《拉失德史》用波斯语完成的文献。所以历史上维吾尔族创作、刻印、抄写、翻译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文献也是维吾尔族古籍的一部分。
书籍类古籍中保存有《和卓传》、《穆圣传》、《麦西来甫诗集》、《帝王书》、《纳瓦依诗集》、《道德准则》、《铁匠书》、《工艺经》、《圣经》等。馆藏维吾尔族古籍不仅为我们提供研究维吾尔族文学、历史、语言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亚及新疆社会的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此外图书馆还保存有建国后整理出版的100余册维吾尔文新古籍。
重要古籍介绍
《和卓传》,历史类,19世纪末抄本。
新疆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的历史传记文献,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原书成书于1769年。该书作者曾任喀什噶尔城阿奇木伯克奥斯曼的首席书记官。作者出于为黑山派和卓树碑立传的动机,在书中记述了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的谱系,伊斯哈克吾里在新疆的传教活动,白山派与黑山派之间的斗争,叶尔羌汗国的灭亡,和卓统治时期的内外矛盾冲突等。是了解16~18世纪中叶新疆伊斯兰教历史情况的基本文献之一。
《纳瓦依诗集》,文学类,19世纪末石印本。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社会和政治活动家、诗人艾利希尔·纳瓦依(1441-1501)著。纳瓦依之所以是维吾尔文学的卓越代表,不仅因为他具有维吾尔人的血缘,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盲目崇拜波斯文学的大潮中,他坚持用自己民族的语文创作了数量众多,质量极高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纳瓦依诗集》。
纳瓦依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赏。他鼓励这种真挚而健康的感情,令人心灵纯洁。《纳瓦依诗集》对研究当时维吾尔文学的基本特征,内容和形式,以及15 世纪维吾尔族社会,政治,道
图一:《和卓传》
图二:《纳瓦依诗集》
参考资料:民族文化宫网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