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藏医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藏药药性理论

来源:民族医研院 作者:唐丽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2日 浏览量:

  藏药是指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治疗疾病所采集、加工、炮制、配伍和应用的药物都称为藏药。藏医学认为药物具有六味(和三化味)、八性、十七效,藏药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生长、味、性、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有密切关系;二是味、性、效为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医认为万物之生机来于五源,《四部医典》中记载,药物的生长亦来于五源。其中,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依靠和根本),水为药物生长之液源,火为药物生长热源,风为药物生长之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这一论述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药物的生长情况基本相同,但由于药物生长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就是各自依赖五源的成分强弱不同产生了药味。同时藏医认为药物的味、性、效亦源于五源。如土与水结合生出甘味、火与土结合生出酸味、水与火结合生出咸味、水与风的结合生出苦味、火与风结合生出辛味、土与风的结合生出涩味。五源缺一,特别是缺了空,药物即无生机。

1.药物的味、性、效理论

  (1)六味

  藏医学将药味归类为六类,分别为甘味、酸味、咸味、辛味、涩味和混合型药味,称之为药物六味,六味各有其相应的功效。

  甘味药物类如甘草、葡萄、红花、滑石、腊肠果、玉竹、黄精、川芎、白糖、蔗糖、蜂蜜、肉类、酥油等,凡药物之味与这些味相同者,都属于甘味药。甘味药物补益身体所需,能增长元气和体力,对老人小孩有补益作用,治疗消瘦、气管炎、肺病有特效,还能使身体的肌肉丰满,愈合疮伤,焕发容颜,使五官灵敏,延年益寿,治疗中毒症、隆病、赤巴病等都有效用。但是甘味药物运用过量时,则会诱发培根病、肥胖症、消化能力下降、遗尿症、甲状腺肿大等疾病。

  酸味药物类如石榴、沙棘果、木瓜、余甘子、柏子、五味子、乳酪、酪浆、酒曲等,凡药物之味与上述酸味相同者,都属于酸味药。酸味药物能生胃火,增长消化能力,能使油脂糜烂稀释,还能顺气。但是用量过多,则会产生血液病、赤巴病,使肌肉松弛、视物昏花、头晕、水肿、膨胀,发生丹毒、疥癣、皮疹等疾病。

  咸味药物类如光明盐、硇砂、角盐、黑盐、藏红盐、白秋石、火硝、哇擦、皮硝、灰盐、芒硝、土碱等。凡药物之味与这些药味相同者,都属于咸味药物。咸味药物能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能治闭塞梗阻症,用以罨烫时则产生胃火,有健胃作用。但是应用过量时,则会导致头发脱落、头发变白,面部皱纹增多,体力减退,也能诱发麻风、丹毒、血液病、赤巴病等许多疾病。

  辛味药物类如胡椒、干姜、荜茇、鲜姜、阿魏、溪畔银莲花、毛莨、天南星、葱、蒜等。凡药物之味与这些药味相同者,均属辛味药物。辛味药物能医治血病、赤巴病、脂肪增多症,祛腐生肌、愈合伤口,使皮肤滋润光泽。若服用过量时,则产生胃液淤积、便秘、腹胀、心脏病、消瘦等症。

  涩味药物类檀香、诃子、毛诃子、毛瓣绿绒蒿、红景天、西河柳等。凡药物之味与这些药味同者,均属于涩味药物。涩味药物能开胃、驱虫、止渴、解毒,也能医治麻风、晕眩、瘟疫、赤巴病等疾病。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烂、大小便干燥,使心智敏锐,能治乳房炎症、声音嘶哑等病。服用过量时,则会诱发体力减弱、隆病、培根病等。

  混合型药味的药物如冰片、亚大黄等。

  藏医认为具有甘、酸、咸、辛味的药物能医治隆病,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能医治赤巴病,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能医治培根病。甘味药物能医治隆病、赤巴病,但是除了陈青稞、干燥地方产的肉以外,一般能诱发培根病。酸味药物能医治培根病,诱发赤巴病,但是余甘子能医治血病、赤巴病、热症。咸味药物能医治隆病、培根病,但除了黑盐、光明盐以外,服用过量时,也能引起赤巴病,特别过量时,会诱发培根病。苦味药物能医治赤巴病,引起培根病和隆病,但是大托叶云实、宽筋藤都能医治培根病和隆病。辛味药物能医治隆病和培根病,但是除了大蒜和荜茇外,也能引起赤巴病;特别用量过大时,由于其性轻而粗,能诱发隆病。涩味药物能医治赤巴病,但是除了诃子、毛诃子外,一般对培根病和隆病有害。

  三化味是指药物消化后药味变化的情况。药物服后,与胃火相遇,这时培根、赤巴被隆依次消化。甘味和咸味被消化后变为甘味;酸味处于中间属性,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成为苦味。消化后的每一种药味,能医治两种疾病。

  (2)八性

  藏医药学认为药物具有八种性能,即寒、热、轻、重、润、糙、钝、锐八性。重、钝两者能医治隆病和赤巴病,轻、糙、热、锐能医治培根病,重、润、寒、钝四者能诱发培根病。同时将药物的性归为寒、热两大类,也把疾病归并为寒性与热性两大类。隆病、培根病属寒性,赤巴病和血病属热性,黄水病和虫病为寒热并存之病症。

  藏医临床治病时要综合考虑药物八性与疾病性质,辩证定性对症治之。藏医学认为,药物的性质是和疾病的属性对应而治的,寒与热,轻与重,锐与钝,润与糙是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的对治原则,即热性病以寒性药物治之,寒性病以热性药物治之,寒热并存之病则以寒热药兼用。如隆的病因是性轻、性糙的药物或饮食所致,当选择性重、性润的药物或食物对症治之;赤巴病的病因是性热、性锐的药物或食物所致,当选用性寒、性钝的药物或食物对症治之。若所用药物或饮食的性质和疾病性质一致,不但不能治愈,反而会导致疾病恶化。

  (3)十七效

  藏医学将药物治疗疾病产生的功效归类为十七大类,称之为十七效,分别为: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及软。药物的功效是以寒热为主导,热的效能医治寒性病,寒的效能医治热性病,其他效能依次对治,十七种效能医治疾病的各种特性。

  藏药学认为,药物的功效是源于药味产生的,如药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咸、涩、甘者属于润性效能,苦、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同时,药味又是由土、水、火、风、空五源决定的,即药物的性、味、效与五源渊源相关。如:土性药其性重、稳、钝、柔、润、干,其作用是能使身体坚实,有强筋骨,增生体力,滋补强壮之效,主要能医治隆病。水性药其性稀、凉、重、润、柔、软,其作用是能滋润身体,具有使饮食营养、血、肉、脂肪、骨、骨髓、精血等七大物质聚和,增生肌肉之效,能医治赤巴病。火性药其性辛、锐、干、糙、轻、润、动,其作用是能生火热,具有促进七大物质基础成熟,助消化,促吸收,增生体热,荣润肤色作用,可医治培根病。风性药物其性轻、动、寒、糙、燥、干,其作用是使身体坚实,精气通行,具有强筋骨,通经活络,增生体温,收敛疮疡,促进七大物质基础运行的作用,能医治培根、赤巴病。空性药物统帅其他四大种所生的药物,其功效是通遍全身,舒胸宽腹,遍及肢体主要治疗综合性的疾病。

  药物的味、性、效是针对单味药来讲的,藏药的临床应用常常是复方配伍应用,甚少使用单味药。配方制剂时,要把药味起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把功效起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消化后变化作用的药物加在一起,全面考虑。

  药物的味、性、效复方配伍原则主要有:① 异性对治原则。组方时要对疾病诊断确切,明辨疾病的性质和导致疾病的病因(包括主因和诱因),弄清疾病属性和药性之间的关系,组方有益。因此,用药时必须根据疾病属性决定用药的味、性、效来组方。味是主导,性、效是对治关系,即因果关系。病有其性,药亦有其性,同性治之(即寒性病用寒性药)必遭其祸,对性治之(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则得其愈。因此,在藏医药理论中异性对治是首要原则,如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同理温与凉、润与糙、钝与锐、稳与动、轻与重等等均互为对治。性与效既指疾病属性也是指药物属性,二者不可割裂理解。② 配伍原则。藏医组方时特别考究君、臣、吏、民的配伍,君药是方中主药,臣药是方中主药之臂,君药、臣药是为方中主导。吏药和民药则是根据主导药的味、性、效进行相应配伍。

  (4)其他药性理论

  《晶珠本草》中记载了将药物性能分为药源性能和本质性能。

  药源性能是指药有味、性、化味、化性之别。《晶珠本草》记载:“药味相同而化味、性能不同;性相同而功效不相同。”要认清五源生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尽管药物种类繁多,只要能掌握味、性、效由五源所生,在用药时就不至于混淆不清了。

  本质性能是指药物分为生地性、同味性、气味性、对治性、同类性、色形性、缘生性、祈愿性等八性。

  生地性:藏医药典籍中记载:“雪山药有日月之力。”藏医认为药效之精在于药性之力,非常重要。所有药物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精华或日月之威力,从而产生不同的功效。如:生长在雪山、高山的阴凉之处的药物,具有月亮之力,甚寒凉。生于该地的凉药是药生适地,质佳,为上品;生于该地的热药是生不适地,则效力很差,不可入药。生于山坡之阳和山沟温暖地方的药物,具有太阳之力,甚温暖。生于该地的热药是药生适地,质佳,为上品;生于该地的凉药是生不适地,则效力很差。

  同味性:所谓同味性,就是所说药物的本质性能要与味相应。

  气味性:如冰片、白檀、阿魏、藏红花、麝香等汁液精华类药物,气味浓烈时,表明有药性可入药,气味散后虽有味却再无药效。

  对治性:如孔雀肉、胆和翎能解毒,猪鼻能治疔疮、炭疽,水獭肉脂能治鱼刺卡喉,水绵和水生动物胆治火伤,豹骨、龙骨治狗咬伤,麝香解蛇毒,驱邪之物可除邪等等。

  同类性:如额骨治头痛,蛇眼治眼疾,狼舌治舌肿,虎牙和豹牙治牙疼,绵羊甲状腺治活动瘿瘤,野牛心、鹦鹉心和野兔心等治心绞疼,狐狸肺、燕肺和羔羊肺治肺病,各种胆治胆病,羔羊肾治肾脏病,猞猁肠和獾猪肠治肠绞痛等。

  色形性:包括同形性和同色性。同形性如马脑石治脑病,“四肖夏”(指广枣、刀豆、藜豆和木盍藤子)分别治心、肝、肾、脾病。同色性如紫檀、紫草、硇砂、锦鸡儿、苏木等红色药物治血病,小蘖等黄色药物利胆。

  缘生性:如野兔脑治赤痢,头破的三角骨治头破等。

  祈愿性:如马蔺能解毒,烈香杜鹃和佛手参是滋补良药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