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简介  > 详细页面

安多藏族服饰探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宋丽君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9日 浏览量:

  安多地区的藏族是[藏族]藏族成员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安多藏族的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 山至青海湖一带。其着装富丽,冬季用的藏袍装饰面料以丝绢、裘皮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氆氇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 [删]安多服饰以式样 新颖、色彩富丽、装饰考究、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

  安多藏族服饰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点,其“头饰与服饰一起组合为民族识别的标志。”反映在款式形制上,长跑、长袖、大襟、右衽等已烙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本民族生活、历史的见证;反映在头饰上,辫套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识别民族支系或民族地域的重要标志。如,生活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农区藏族(绒哇)所用的辫套呈长方形,宽4寸,长自后脊背至辫梢。由两侧相仿的“加龙”和相夹其间的“拉须”组成,“加龙”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他宝石。“拉须”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框内佩戴八九个拓边碗形、直径3寸左右的银盾做装饰,向下至膝窝。而牧区藏族(卓华)的辫套有大小两种样式,大辫套呈长方形,中央布有形如碗装的大银盾6个,周围分别排列有23个小银盾,辫套下方续以红穗缨子。小辫套呈正方形,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下方也续红穗缨子。如在妇女辫梢末尾看到名为“加龙”的辫套,就可判断其为绒哇藏族,而看到缀满银盾的“门丹”辫套就可判断其为卓华藏族。

  在历史上,和诸多游牧民族一样,青海安多藏族由于部落化生存与族群间的地域之争,常常引发大小规模不一的战争,此时服饰就成为了区分部落与族群的最形象的标志。安多藏族服饰作为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其他民族,对内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这种不断强化的凝聚力,使相同部落里的人相互认同接纳团结一致,而对其它族群的人抱有戒备甚至排斥的防御心理,这种“只认彩衣而不认人”的做法,即使在今天,也可以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在众多的人群中,以鲜明的服饰特征分辨出安多藏族不同地域的特殊属性,不同部落有不同部落的标识,不同支系有不同支系的标识。这种标识不得随意更改或变化,否则将违背群体意志,遭到群体成员的谴责和非难。因为它更多地承载了各自不同的血缘和文化归属。

  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安多藏族服饰的性别区分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反映出社会以及男女对各自角色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的趋向。男性较之女性服饰的款式较为简便,讲究英武有力,突出实用、便捷的原则。而女性的服饰饰物丰富,装饰繁复,色彩明快强烈,以充分显示女性聪慧、灵巧、勤劳为基本格调。可以说,安多藏族服饰作为文化符号最显著的意义就是对性别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耿英春.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民俗文化功能刍议[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03):160-163.

  [2]仁青措姆.浅论安多藏族服饰艺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丝绸之路,2011(14):46-47.

上一篇:
下一篇: